东地产财经周刊

Orient Real Estate Financial Weekly

AI时代投资价值之争:2100亿的贝壳和900亿的万科

首页标题    东焦点    AI时代投资价值之争:2100亿的贝壳和900亿的万科

 

一位地产圈朋友,在向DeepSeek提问之后,又向东叔抛出了相同的问题:2000多亿的贝壳,800多亿的万科,哪个更有投资价值?遂有此文。


 

历史正在翻篇,问题开发商成为未装钉的残页

2025年的春天,房地产各种政策利好不断,本应该是金34的传统旺季,但传统房地产开发商的好时光一去不返。

资本市场的偏好,深刻反映着这个世道的巨变。

 

偏好
 
 

3月以来,两会召开之际,稳楼市的各种预期之下,房地产产业链相关股票普遍反弹,但市场表现明显分化。

2025年3月14日,贝壳(002423,HK)港股大涨8.41%,报收62.50元,总市值达2264亿港元,合2108.5亿元人民币。

同一天,贝壳曾经的重要股东,万科A(000002,SZ)上涨2.59%,报收7.54元,总市值为899.6亿元。另一家曾经的重要股东融创中国(01918,HK)报收6.72港元,总市值185.3亿港元,合172.6亿元。

作为曾经的重要股东,融创和万科先后在2017年以26亿、30亿元战略投资链家,成为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并在后来链家重整为贝壳的进程中,转为对后者的持股。

图片

在开发商如日中天的2017年,头部房企还处于“买买买”的浪潮中,彼时的二、三十亿投资,对这些动辙百亿拿地的开发商而言,实在是笔小钱,这样的金额甚至买不到核心城市远郊的一片潜力地块;但在八年之后的2025年,几十个小目标,却事关开发商的生死。

这样看似闲棋的投资,在房地产行业频繁暴雷后,成了最容易变现的优质资产

2021年起,随着债务问题逐步暴露,融创中国持续减持贝壳美股,累计减持金额约70亿。换句话说,这笔当年的战略投资,虽较股价高峰时有所回落,但仍然获得了不俗的回报。

另一家陷入债务问题的万科,没有披露过对贝壳的减持情况,但在贝壳最新财报中,前十大股东之列,没有万科的身影。无论万科是否套现,又或者以何种方式套现,类似的权益投资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行业暴雷的过往,都可列入优质资产行列。

从房地产服务商贝壳,到作为重要股东的开发商万科、融创,在行业系统性衰退下,以卖房为核心业务的服务商股价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而那些没有央企信用加持的民营开发商,股价伴随债务危机全面溃败。

事实上,如果做个简单的统计,曾经的头部开发商,碧桂园、融创、世茂等一众民营开发商全部加总,同时再加上被称为混合所有制的万科,如今市值抵不过一个贝壳

房地产服务商与开发商渭泾分明的股价表现,深刻反映着房地产业的时代变迁。

 

轻重之辩
 
 

对比两类企业的股价表现,复盘卖房的贝壳与造房的万科,轻资产与重资产是绕不过的话题。

东叔记得,多年前万科布局商业地产,引发坊间讨论王石与郁亮观点相悖之际,《东地产财经周刊》曾在《楼话堂》栏目讨论过一个话题:

假设多年以后,万达留下了一堆万达广场,而万科留下了无数个小区的物业,谁的企业更值钱?

有嘉宾认为,万达以住宅反哺商业,持有优质资产才是正解,但也有嘉宾认为,守正出奇、坚持主业开发才是王道,甚至畅想了万科小股操盘、品牌输出的未来前景。

时隔十多年后,再审视当初的辩题,其实并没有赢家,万达既没有留下一堆万达广场,万科也没有坚守开发主业,如今,两家企业都不约而同走在甩卖资产应对偿债的道路上。

这个十多年前的话题,对于复盘并理解当下的资本市场偏好,仍具有启发性。

贝壳作为平台型公司,以促成一、二手房交易为目标,其轻资产公司优势显而易见,无需承担土地购置和库存压力,毛利率高高在上;而反观一众开发商,一旦踏错周期,即使曾经稳健的万科,高杠杆照样直接吞噬本金。

事实上,正因为类似的逻辑,在绝大多数时间段,资本市场都更青睐有科技属性,轻资产、高周转的平台型公司。

但问题在于,只有轻资产的公司,一旦技术迭代,很可能会猝死,而少了重资产企业断臂救求生的机会。

相比之下,那些拥有核心硬资产的公司,如果踏对节奏,就能在不变应万变的剧变世道,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再进一步复盘,就房地产服务领域而言,贝壳其实并不缺乏竞争对手,曾经的房地产服务商易居、世联行、搜房等企业,为何没能取得贝壳一样的成就——在大浪淘沙之后,仍保有两千亿级的市值,反而是在行业泥沙俱下中滑向深渊?

东叔没有标准答案,但能从古训中找到灵感:盛世买田产,乱世藏黄金。难点在于,如何预判盛世,又如何界定乱世?这其实涉及对时局的洞察,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对企业战略收缩还是扩张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

事实上,无论是贝壳成长为平型巨头,万科走向多元经营,还是万达迈上国际化道路,又或者易居在资本市场的腾挪,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决策者的选择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同。

一切只是被动或主动的选择,一旦选择,不可重来。

 

与AI相争
 
 

回到房地产业沉闷的当下,行业衰退已超出了传统认知,持久的磨底期漫长且没有期限。曾经热闹的地产圈,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或躺平或改弦易辙,房地产仿佛已淡出圈子。沉默的地产圈背后,其实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和个人,陷入苟着还是退出的内耗。

抛开那些市场步入存量房时代,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陈词滥调,答案其实并不需要那么纠结。

在一个规模萎缩的行业,对仍在坚守的公司,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其一,企业在市场的地位会否变化;

其二,在变革的当下,企业是否能继续创造价值;

其三,能否在剧变的世道中保持地位,甚至实现换道超车。

如果三个答案都是肯定的,大概率企业能顺利穿越周期。如果答案并不全是肯定,需要重新审视企业竞争力。在AI赋能投资决策、市场营销、智能生产等各个环节之际,换道超车并非没有机会……

在上述一连串的梳理之后,问题要回归最初:2100亿的贝壳,900亿的万科,哪个更有投资价值?

将两家公司套到前述三个问题中,东叔得到了自己的最优解。

然后,东叔将这个问题也输入到DeepSeek中,这个聪明的AI开始了推理,从行业前景与商业模式、资产价值与增长潜力、财务健康与风险、短期风险与政策影响四个维度,给出了答案:若追求期增长与抗风险能力,优先考虑贝壳;若偏好资产支撑与行业反弹机会,可关注万科,但警惕短期流动性风险。

相比于AI的可选择性,东叔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剧变的市道中,贝壳能继续保持行业地位,且具有唯一性,而科的地位充满着不确定性

归根结底,房地产行业的剧变,本质是经济转型的微观投射,相比于AI的理性思考,东叔着行业经验的感性,未必全面客观,但有直觉的先验性,对开发商的境遇和不确定性也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这个体会就是:

在剧变的时代,对大多数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房企而言,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悼词无声。

但对活下来的企业,还有一种希望,那就是——在毁灭中新生。

 

 

原创稿件欢迎转载,须注明出处!尚未领取稿酬的图片作者请及时联络我方

 

 

 

长按二维码,关注东叔,更有料!

 

 

 

点这里,给小编鼓励

 

 

2025年3月16日 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