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春天还会远吗?
2023年行将结束之际,已经持续下行四年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并没有迎来转机。
房地产的冬天仍是萧条底色,那令人欲眼望穿的行业复苏,迟迟未来。
在信心极度匮乏的当下,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房地产业还有春天吗?
答案,在历史的进程中。
诚然,就整个行业而言,当前的房地产仍处萧条期,整个行业温度可谓寒意森森。萎靡不振的销售端、未见改善的融资口,稳健房企不时出现的股债双杀,以及靠央企和地方国资勉力支撑的土地市场……、一切似乎都表明,房地产复苏仍然言之过早。
更要命的是,这一次的行业运行节奏,打破了过往的周期规律。在过去二十年的行业高速发展中,行业周期规律有迹可循。总体的运行节奏可简单概括为:楼市火爆——经济过热——房地产调控——楼市萧条——经济下行——放松调控——楼市回暖……至此,新一轮的循环开始。
而这一次,政策调控放松,金融政策全面向好,一些城市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政策,但楼市短暂的回光返照之后,重新回到下行通道。以往期待的楼市回暖,“金三银四”、“金九银十”全部落空。
各式悲观论调充斥坊间。人口论视角的老龄化人口结构、社会行为学视野的年青人报复高房价、金融货币视角的资产泡沫……所有看似合理的解释,掩盖了行业的基本原点:社会价值创造与市场需求。
不妨问两个简单问题:社会经济还需要房地产吗?住房需求都被满足了吗?
其实并不难回答。
如果以另一个周期性行业——煤炭作对比,可以看到极其相似的周期演进。
同样是资本密集,同样是价格波动影响终端需求的行业,煤炭的最近一轮兴衰周期,是房地产最好的参照。
其实,只需将地产大亨的名字换成煤老板,相似的剧情已经演过一遍。2011年后,煤炭价格逐级走低,加上行业调控,煤老板成为欠债跑路、老赖的代名词,一大批小煤企消失,煤矿企业家跳楼传闻频发,情形与近几年的地产业,何其相似。2015年底,煤炭价格跌至历史低位,但那个煤炭业最寒冷的冬天,却是新一轮繁荣的开端。此后七年,煤价最高涨十倍,股价翻十番,煤炭企业成为沪深两市中业绩最好,表现最佳的行业板块之一。不过,这七年中,至少有九成的中小煤企消亡。其后迎来的先打钱,后发货的煤炭卖方市场,只属于行业幸存的少数玩家。
回到当下的房地产业,市场需求还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些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因宏观经济不振,消费者信心不足,相关需求被延迟。当楼市下行,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动下,购房人的需求被推迟,但在一个供给条件受限的市场中,相应的需求其实会逐步累积;另一方面,由于开发端的整体放缓,很多高杠杆房企,早已丧失补库存能力,市场的新房供应也在快速萎缩。
换句话说,当下的楼市供需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步走向均衡,最终由再由买方市场发展到卖方市场。
在前述基本事实与推理逻辑下,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有基本面支撑。当下的现实问题在于,什么时候行业会迎来复苏?
具体的时点很难预期。正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房地产的正常运行周期一样;也可能,将会有一次外在因素,引发楼市的突然向好,从而导致小周期回暖向中周期复苏的演变。比如货币政策的宽松,经济数据的向好,甚至可能是美联储重新开始撒钱。
因此,在一个调整了四年的行业,在一个急剧下行的冰点。重新审视行业,在活下去的同时,未雨绸缪布局复苏,才是一个周期行业的正确选择。归根结底一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东地产财经周刊》2023年12月刊发,作者王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