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地产股预示楼市复苏新周期
近期以来,在股票市场整体下挫,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宏观背景下,地产股表现了极强的韧性,优质房企不断创出新高的股票价格,预示着房地产复苏周期正缓步展开。
波动
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七的背景下,地产股近期表现强势。近一个月以来,房地产板块指数显著强于股市整体表现。其中,财务表现稳健的房企已经成为股票弱势中收益率最佳的权益类投资品种。
9月19日,在恒生指数跌至半年新低的氛围下,绿城中国(03900,HK)创下18.38港元的历史新高,当天收盘股票总市值达455亿港元。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华润置地(01109,HK)同样表现抗跌,这类股票成为美元加息,全球股市重挫背景下权益类资产投资的避风港。
A股市场上,第一梯队的龙头房企中,保利发展(600048,SH)股价已逼近历史新高,股票市值超过2200亿元;第二梯队房企中,滨江集团(002244,SZ)在上周刷新了历史最高价,股票市值超350亿元。此外,万科A(000002,SZ)、华发集团(600325)同样逆流而上走出了上升趋势。
在美元大幅升值,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全球股市齐跌的背景下,投资者以真金白银投向优质房地产股,这些企业不断上行的股价表现,预示着房地产业复苏周期的到来,也见证着不同时期的行业新发展格局。
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地产股的上涨趋势中,个股涨跌分化明显,这也成为行业分化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那些被资金挤兑,财务上陷入麻烦的企业,有的仍在停牌,复盘遥遥无期;一些在交易的房企,股价几乎较高位打到一折以下;这些公司的财务数据,无一例外亏损累累。另一方面,有信用尤其是超级信用加持的房企,获得了资本市场较高的估值。以央企为代表,同样的销售规模下,央企获得了200%至500%等不同程度的估值溢价。在一个风险偏好仍然偏低的市场,显著分化的资本市场待遇,或许是大多数房企逃不掉的周期宿命。
区域的分化是另一个重要看点。有意思的是,近期刷新历史新高的房企,港股市场的绿城中国,A股市场的滨江集团,二者均以杭州为大本营。境内外股票市场相似的价值选择表明,城市表现的分化,也将是未来行业的显性趋势之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是,一些财务中性的房企,尽管仍维持着相当的市场规模,但股价并未得到投资者认同。
这样的分化并不难理解。在上升周期中,资金风险偏好程度高,高杠杆、高周转的开发策略,被认为是能够快速做大做强的进取模式,资本蜂拥而至;但在下降周期中,高杠杆与高周转会被贴上“激进”与“问题”标签,资本避而远之。正所谓赢亏同源,没有企业可以同时做到周期上行时激进,周期下行时保守。以万科为例,在行业上行时,其财务稳健的经营策略,数度被贴上“保守”标签,但在行业下行时,这就成了稳健经营的标杆。
其实,投资者回避了那些上个周期中高速增长的房企,背后的逻辑其实也容易厘清:在房地产上升阶段,市场处于正反馈过程,销售额快速增长,规模化上一定台阶的公司,其获得的资源加持是非线性的,从而获得远超越行业水平的高增长;而在房地产衰退浪潮中,市场处于负反馈阶段,规模大成为劣势,其下滑速度也同样是非线性的。
复苏
楼市周期,股市先行。
虚拟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其对行业复苏的预示效应值得重视。过去多轮的地产周期经验表明,作为先行指标,地产股通常领先于楼市半年左右的时间。这也意味着,近期地产股股价上涨表明,明年一季度,应该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的显著复苏。
政策做多信号已经显而易见。 近期以来,全国多个地方城市陆续出台相应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尽管一些城市因舆论压力出现了“限购取消一日游”行情,但整体上持续友好的产业政策,为房地产的复苏周期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另一方面,大量受到债务挤压的房企退出市场,也人为缩短了未来的库存去化周期,未来行业复苏之时,当下财务健的康房企,有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也是当下资本市场给予那些优质房企股价高估值的重要原因。
信贷数据表明,当下购房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储蓄利率也处历史低位,而储蓄率却处历史高位。这自然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疫情反复、居民消费信心下降等相关。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作为迄今依然相对硬核的资产保值手段,房地产市场回暖不仅可期,个别城市甚或蕴含新一轮的爆发力。
然而,产业史也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前进。经历本轮前所未有的的行业衰退周期后,那些幸存下来并深受洗礼企业,必将在下一个行业上升期中变得”保守“,而新进入者或没有切肤之痛的玩家,仍将继续重复昨天的进取(激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