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调控不应一刀切
近期以来,房企债务违约现象屡有发生,一些房企陷入信贷恐慌中,如果金融机构继续惜贷、抽贷,债务爆雷现象就会持续扩大,最终演变成更大的金融风险。在房住不炒,宏观审慎的调控道路上,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政策执行者,如何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政策执行怪圈,是迫切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2020年底,《房贷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银行开始管控涉房贷款占总贷款比例。客观来看,政策的出发点,原本是要求银行稳健开展房地产贷款相关业务,保持房地产贷款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基本稳定。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家银行根据各自情况,为保持或降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限制房地产相关贷款的投放,个别银行甚至直接暂停房贷。这对房地产行业造成急剧的冲击:一方面,是收缩了需求端住房贷款的投放;另一方面,银行在开发贷方面也出现了快速收缩。两端所形成的合力,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正常信贷造成突然冲击,以致一些债务过重的房企,受到沉重打击。
造成当前局面的根源是地产金融领域各种顽疾的催化。今年以来,各地监管部门同时排查违规进入房市的经营贷、消费贷。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纷纷公布自查结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深房理”案件,深圳共发现至少21.55亿元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一系列案件引发的舆论压力,将涉事金融机构推向风口浪尖,并由此产生寒蝉效应。事实上,在历经十余年的楼市狂飙突进中,鲜有金融机构可以在房地产领域做到百分百规范。也正因此,当监管风暴来袭,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信贷收缩急剧而猛烈, 以致于一个本应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文火慢炖策略,直接变成极限压力测试,相当数量的开发商陷入信贷危机。
购房者同样受到打击。数据显示,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的12月移动平均值在5月出现下行拐点,6月趋势延续,7月幅度加大。与此同时,个人住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近期出现上行走势,其中6月较3月上行0.05个百分点。业内也预计,下半年个人住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上行。这其实加重了刚需购房群体的负担,也使得正常的住房需求受到抑制。这些现象均违背了政策初衷,使房贷的调控变得复杂化。
事实上,正如中央有关负责人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排雷”,不是“爆雷”,在打赢风险防范攻坚战过程中,要提高认识,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做好预案,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
现实难点在于,纯粹风险收益驱动下,金融机构从获利本性上而言,更倾向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更进一步说,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已陷入对房企债务违约的广泛担忧,呆坏帐相关的连带责任,让一些从业者也难有客观判断,从而陷入“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
但无论如何,房地产的信贷排雷需要的不是硬核爆,而是软着陆。